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局艺苑

与曼特内项目的“相识·相知”

发布日期:2024-05-27 信息来源:二公司 作者:卢艳坤 摄影:卢艳坤 字号:[ ] 分享

2023年8月7日的凌晨,我踏上了前往刚果(金)的航班,当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内心的情感也随着机翼的升高而慢慢地流露出来,那是对于新工作与生活的渴望,是对于陌生国度的胆怯,是对祖国和亲朋的不舍。当飞机到达平流层开始平稳飞行的时候,我的心态也随之有了改变,此时的我俯视着祖国的广袤大地,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初来非洲,被现实“打脸”

由于时差的原因,我们的航班在7日中午就降落在了位于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恩吉利国际机场,刚下飞机接触到了第一位与我交流的黑人朋友,他是专门负责为中国人“清关”的接机人,他拿着我们的照片在飞机的舷梯旁边挨个寻找着我们那既独特又陌生的面孔,随后塞给我们一张写着“悄悄话”的纸条,叮嘱我们把它夹在护照里。就这样来到了海关的出口,当海关工作人员在检查我的护照看到那张纸条时,我在他的表情中看到了失望,大概是因为失去了一笔额外的“收入”。在顺利“出关”后我们踏上了前往项目部的旅程,由首都到项目所在地有着550公里的路程,在国内550公里可能仅需3至4个小时,而在这里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还需12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里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我在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项目才能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初识项目,举步维艰

在经历了12个小时的颠簸后,我们顺利到达了项目所在地,伦巴镇,也是该项目的终点。该项目主要是修复一段12.27公里的公路,这条公路对于当地的人民来说意义非凡,是当地通往金沙萨的唯一通道,也是当地人民的货运命脉。除此之外,这条路还是通往开国总统故乡的必经之路,因此它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深入了解了该项目的重要性后,我第一次切身的感受到了“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格局,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们也要走出国门,到世界需要的地方去。面对如此重要的工程,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如此恶劣的环境,我们作为一个初来乍到者,可谓是举步维艰。

临危受命,峰回路转

在项目初期,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机械设备匮乏,材料稀缺等众多因素,导致项目进程缓慢,项目成员士气低落,极其不利于项目进展。“危急存亡之秋”,杨凤全同志临危受命,被派来曼特内-切拉-辛间基公路项目主持工作。项目部在大刀阔斧地改变,局势扭转——修缮了厕所和浴室,改善了饮食及居住环境;重新捋顺工程各项工序,项目人员一起确定目标,重燃士气。与此同时,凭借过硬的商务能力成功为项目部获得了其他中国企业机械设备的支援,并找到了适合的材料供应商,项目重新走上正轨。在我看来他就是项目部的一块“定心石”。

老少协力,共创佳绩

刚果(金)曼特内项目部是一支极具活力的队伍,正当年的青年力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当然另一半也都是在水电一局深耕多年的“老手”,经验丰富,状态极佳。随着业主“6.30”任务节点的下发,全项目人员齐心协力,为施工节点的顺利完成而努力。

今年年满54周岁的老张同志是另一半江山的主力,他已在非洲“战场”奋斗10年有余,老张同志工作认真,对事负责,对施工现场的每个部位都了然于心,切切实实的将中国传统的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付诸于实践,运用于工作。我问他是什么让你一直坚守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他只是会心一笑,“为了建设,我们每一个小的工程对于这里的百姓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跨域式进步”。这,便是老一辈工程人刻在骨子里的传承。

小李,是去年与我一道毕业的新人员工,他是青年力量中每天奔波于施工现场的主力,虽是初入工程,但已然继承了老工程人的精神,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积极好学,中国青年的活力与干劲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李同志秉着党员“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的原则,深耕一线,不管是试验检测亦或是安全质量,他都能为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出上力、发上光。

此段10个月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经历,已写入我还短暂的职业生涯。我相信,“一带一路”的这段经历会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而后经过时光洗礼开花、结果,若此去经年,也将历久弥新……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